top of page


創立
昭和11年(1936年)5月,桃園郡守谷義廉向新竹州知事赤堀鐵吉報告後,鑒於皇紀2600年(1940年)紀念事業及當年啟動的「新竹神社神域擴展計畫」,決定選擇桃園街東北郊的無名山麓(今虎頭山)作為桃園神社的建設地點。經郡民同意後,計畫以五萬餘圓的經費進行建設。此項工程的設計與監督由桃園郡役所庶務係春田直信負責。神社籌建委員會的成員包括桃園街長村木末一、蘆竹庄長柳本貞吉、大園庄長馬場儀次郎等人,他們積極參與籌備工作,並在上棟式上刻寫了祭祀的神明及祭主等相關信息,見證了建設過程的重要時刻。隨著建設計劃的啟動,簡朗山在《台灣日日新報》發表了〈桃園神社建設喜賦〉,詩中表達了各界對此計畫的熱烈支持,寫道:
滿場議案贊成頻, 寄附無論富與貧。
共喜桃園神社建 , 國民日日振精神。
近代
2016年,為了保護桃園神社的歷史風貌並解決拜殿與本殿屋頂嚴重漏水的問題,神社啟動了第二期修復工程。此次修復不僅對建築物進行必要的維護,還將社務所改造為展覽空間與遊客中心,管理員室則規劃為紀念品販售部。此外,工程還包括整修建築地坪、改善夜間照明系統,以及修復鳥居等設施。修復完成後,考量到桃園神社在政治象徵、文化價值及作為神社與忠烈祠雙重用途場所的重要地位,園區名稱也隨之變更為「桃園忠烈祠暨神社文化園區」。這一變更強調了園區在保留原有功能的同時,致力於文化傳承與轉型的核心定位,並進一步提升了其吸引遊客參觀的魅力。

bottom of page